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

浙江逼近山东,南北经济继续洗牌

省份、城市间的你追我赶,本就是经济发展的常态。没有哪个地区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,起伏波动实属正常。

省份、城市间的你追我赶,本就是经济发展的常态。没有哪个地区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,起伏波动实属正常。

撰文丨熊志

浙江追赶山东,经济第三大省的宝座即将易主?

近期,各省份一季度GDP数据陆续公布。江苏逼近广东,向经济第一大省发起冲刺的同时,山东和浙江的竞争,也多出了一些悬念——一季度山东GDP为23466亿元,浙江为22300亿元,差距只有千亿元左右。

山东与浙江的角力,不仅是发展模式层面的比拼,更深层次上,也映射出南北方经济生态格局的较量。

面对步步紧逼的浙江,作为北方经济“领头羊”的山东,该如何发力守擂?北方地区又能从浙江的发展经验中学习什么?

01

从数据上来看,浙江和山东的差距,在今年一季度史无前例地缩小。

山东是北方经济第一大省,在很长一段时间,它的GDP体量,甚至和江苏不相上下,是经济第二大省的有力竞争者。如2000年,江苏的GDP为8553.7亿元,山东为8278.1亿元,而彼时的浙江,只有6164.8亿元。

改革开放掀起市场化浪潮,东南沿海地区接入全球分工版图,迎来快速发展,浙江进入一路狂飙的追赶模式。

2015年前后,浙江和山东的差距,还维持在1.1万亿元左右,到了2024年,二者的差距缩小到只有8000亿上下。

2025年一季度,山东和浙江GDP增速都是6.0%,GDP总量则进一步趋近,缩小到1000亿元左右。当然,一季度的数据不能反映全年的情况,有的省份会在下半年集中发力,不过,这也是近年来二者差距最小的一次,也是浙江最逼近GDP第三的一次。

作为市场化程度高、民营经济活力旺盛的沿海大省,浙江的发展潜力远不只体现在GDP的单一层面。

展开全文

比如在财政收入指标上,2024年浙江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8706亿元,而山东为7711.5亿元,低于浙江。人均GDP指标,浙江也要远远领先山东,民富程度更高。

汇集的资金总量,也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,浙江为229502亿元,也远高于山东的173826.6亿元;上市公司数量,浙江同样是断层式地领先山东。

如果浙江能够延续近年来的增长势头,未来几年,有望成功反超山东,坐上GDP第三大省的宝座,进一步改写南北竞争的区域版图。

02

山东是人口大省,常住人口数多达1亿;同时也是工业制造业大省,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。

它不仅盛产樱桃、苹果和挖掘机,还拥有众多知名的鲁企品牌,如家电领域的海尔、海信,食品饮料领域的青岛啤酒、鲁花,纺织服装领域的魏桥,重工领域的中国重汽、潍柴动力等等。

资源禀赋优良、工业基础深厚的山东,为何相对浙江的领先优势不断缩小?事实上,二者的追赶较量背后,隐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脉络。

今天的浙江,已然是富庶之地,但实际上,它的先天基础条件并不好。

一来,浙江“缺煤少铁无油”,没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,缺乏支撑传统重工业发展的关键资源。二来,改革开放之初,浙江也不是国家战略的重点倾斜之地。

对此,学者卓勇良曾在一份名为《浙江民营经济的突破与展望》的研究报告中指出,浙江原来受国营工业薄弱的制约,全省国营工业产值仅列全国各省份第18位(1978年);并且,“浙江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迟至1982年8月后才全面放开,是全国倒数第2个省份”。

然而,也正是因为缺少资源,浙江没有像山东那样,走上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道路,形成路径依赖;缺少政策特殊优待,国有经济相对薄弱,计划经济的束缚更小,这使得它在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,遇到的阻力更小,民营经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
浙江人敢闯敢干,从走街串巷“鸡毛换糖”起步,到缔造出“世界超市”的义乌模式;从家庭作坊里白手起家,到形成“小商品、大市场”的温州模式,这些辉煌成就背后,都是民间经济活力的写照。

2024年,浙江全年的民营经济增加值,占GDP的比重达到67.4%,远高于山东50%左右的比例。

浙江不像山东那样,有“山河号”、“引力一号”等诸多大国重器,但这里有千千万万的小商品。它们背后的民营企业,对市场高度敏感,能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,跟上创新发展的潮流。

正是在这个背景下,浙江不仅能孵化出阿里巴巴这样的头部民企,还能够涌现出DeepSeek等现象级的人工智能企业,提前占领前沿产业的创新高地。

所以,浙江的快速追赶,无非是顺应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——坚定迈向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,摆脱对资源型产业与国有经济的过度依赖,让民营经济茁壮成长。

03

在产业结构上,山东有着“大象经济”的特征,“传统产业占工业总量的70%,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的70%”。

作为北方经济第一大省,山东的发展模式,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代表——资源型和重化工产业占比重大,而资源产业关乎国家经济命脉,且投资大、周期长,往往是由国企主导经营,这又导致国有经济占比较高。

然而,一个地区的资源总量终归是有限的。当国有经济占据过多资源时,民营企业可获取的资源空间便会被大幅压缩,发展机遇也随之受限。

此外,国有经济的资源调配方式多依托行政指令,这种模式使得地方政府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敏锐度,相较于南方省份显得有些不足。

近年来,南北经济差距受到广泛关注。GDP二十强榜单中,北方城市只剩下北京、天津、青岛、郑州和济南五个。如今,浙江迅速逼近山东,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一个缩影。

当然,我们没必要唱衰北方,或者对山东的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。

山东有着良好的资源与产业基础,地理位置优越且交通网络发达,近年来更是在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上持续发力。浙江想要轻松实现对山东的赶超,绝非易事。

再者,就算浙江未来成功突围,拿下经济第三大省的宝座,省份、城市间的你追我赶,本就是经济发展的常态。没有哪个地区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,起伏波动实属正常。

只不过对山东、对北方省份而言,面对浙江模式的强劲势头,应该意识到一点——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,推进市场化改革,发展民营经济的步伐,应该迈得更坚定一点。

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,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,地方政府能做到“无为而治”“放水养鱼”,经济才会更有活力。

*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羊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bzsdhj.cn/23936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